2)第365章 密探遍布天下_回到明朝当朱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远处的门口,莲莲七从万花楼出来,走过朱标身边时,故意碰了下,给他塞了张纸条。

  朱棣站在门口,看着跟自己一同站着的沈知否,笑着说道:“嫂子你看到没,俺可是向着你的,你都不好奇我们昨晚去哪儿了。你要是问,俺如实回答。”

  朱棣爽朗笑着。

  “他啊,做的是正事。”沈知否看着朱棣和魏守征他们说道:“你们还需要什么干粮,我让他们一并准备。”

  “嫂子,俺不挑,你呢,看着准备吧,有肉有酒最好。”

  朱棣以前就认识她,现在这几天又熟悉了不少,赶路时也会说几句玩笑话。

  朱标展开纸条,上面简短的写着几句话,关于庐州府大明邮局分局的事,已经交给当地的皇明卫馆暗地里去查了。

  朱标看了看,如今锦衣卫的人数在增涨,一部分都是在皇明卫馆和其他场所做密探。

  但看起来不够,或许还可以在扩建些。

  历史上,明中后期都是用的宦官,宦官非官僚体系的亲信,同时他们又高度依附皇权,还缺少血缘传承。

  总的来说,初期挺合适。

  开国时,老朱的锦衣卫早期还兼任仪仗队,也就一千五百人左右,职责是“巡查缉捕”。

  如今是监察百官,不管老百姓的事。

  之后皇明卫馆建立,这些人表面上是给乡里维护治安,传达朝廷政令,帮忙收发邮局的信件和物品一类。

  实际上,晚上后他们就是管理百姓的不平事,收集整理第一手信息,送到京城。

  朱标看着目前的锦衣卫,与历史上有了很大转变。

  比如廷仗。

  历史上锦衣卫有个廷杖,这酷刑只针对文人士大夫,普通老百姓连皇城都进不了,也没有资格挨锦衣卫的酷刑。

  明二百多年,其实被打死的官员才50几个,其中还有一半是年老体衰,身体欠佳的。

  历史上真正因为廷仗,而一命呜呼的也就二十几个。

  因为要真被仗死太多,那群文官绝怎么可能会罢休。

  历史上专理诏狱”的北镇巡抚司其实才五个卫所,司法职能在朱元璋时就被撤销过一次,囚犯交给刑部,刑狱交给三法司。

  如今倒时锦衣卫增加,司法职能只有一部分。

  被黑的最惨,只不过因为舆论阵地掌握在儒生手里,所以怎么黑都行。

  文章怎么写,都全凭文官一支笔。

  如果实地了解过,其实对百姓危害大的还是村里的地主乡绅。

  如今那皇明卫馆就是皇权下乡的延伸,这里的官员,转门为百姓进行肃清案件,以及会打压打压乡绅地主。

  想到这里,朱标脑海里果断的决定,今后要继续扩大完善密探组织,皇权下乡。

  幼学府学这些正是需要朝廷妥善管理监督,不然他们又会做些莫须有的事。

  朱标收好纸条,翻身上马,一路上为杜东庭和魏守征他们讲着各地情况,以及修直道的好处,以及黄河长江治理。

  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白杨树梢,夕阳正好到了那里,两边的农田早就播了种。

  朱标怀里坐着人,边勒马缰绳边说道:“这再过不久,就要到大河汛期,不加以治理,就会损耗百姓和朝廷。

  就说黄河故道,如今是十分的萧条,虽然各地有赈灾系统,但出现过水灾的地方,十分萧条。如果是你们,该怎么做。”朱标看了眼魏守征和杜东庭。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