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一〇章 克里木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错,中国人很能干,我的哥哥在荷兰人的船上做水手,他们就是专门在中国贩卖猪仔。这些人是很好的劳力,卖到美国或者南美非常吃香。”

  “咦?他们为什么没有辫子,不是说中国人都拖着长长的辫子吗?

  ……

  联军士兵的议论,刘青南他们听不清楚,也听不懂。

  对于洋人的偏见,争论根本无用,只有用行动去打他们的脸,才能让他们愚蠢的脑袋从新认识华人。

  从上海出发的时候,法国公使派了一名少校武官作为军队的联络官,随着刘青南一起出发,沿途办理相关的通行接洽手续。

  此人名叫拉蒙·格罗索,长着一头棕色的卷发,典型的西方人面孔,但是身材并不高大,反而比很多复兴军的士兵还要瘦小。

  他为人很风趣,会说汉语,但是很不流利,不过一路上行来,跟着这么多的中国人朝夕相处。

  拉蒙的汉语进步很大,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刘将军,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了,这里就是克里木半岛,我都已经闻到了前线的硝烟味儿了。”拉蒙笑着说道。

  “看,东北面就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拉蒙指向东北方向,那里能够隐约看到一座要塞。

  顺着拉蒙手指的方向,刘青南向东北看去,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要塞。但是因为距离太远,刘青南还看不清细节。

  拉蒙对中国人没有丝毫的偏见,反而非常的尊重中国人。

  在中国呆了几年,他觉的这些中国人只是文化跟欧洲不同,但是并不落后。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非常有涵养,生活非常讲究。而且他们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让人着迷。

  尤其是对于拉蒙·格罗索这样一个喜欢研究东方文化的年轻人来说。

  在登陆点下船之后,法军的卡洛波特指挥官来到了登陆地点礼貌性的和刘青南打了招呼。

  并未见到英国的指挥官也是此时联军的最高指挥官拉格伦。

  卡洛波特指挥官只是跟刘青南礼节性的交谈了几句,就将复兴军的安置工作交给了拉蒙。

  拉蒙本以为自己完成了任务,没想到自己也要留在战场之上。

  此时英军的营地在巴拉克拉瓦,法军的营地在西边的卡米什和卡扎克海湾。

  法军的营地面朝大海可以接受海上的补给。

  英国人则要直面沙俄人的援军,而且补给困难。

  拉格伦这么安排也许是为了联军的团结,因为他是英国人,如果偏向自己人,那么联军必然会有人对自己不满。

  尤其是现在陆军兵力上占多数的法军。

  现在战场的形式就是联军在三面包围了萨瓦斯托波尔要塞。

  法军在西南方,英军在东南方和东方。海上还有舰队在游弋。

  刘青南他们被安排在了法军的营地边上,英国人似乎不大愿意跟这些中国人呆在一起。

  刘青南在法国军营的一公里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