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4章 小工厂的发展困局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械都要外在的动力。有些仅仅依靠人力的机械工具也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工具董书恒以前见过很多。

  比如一种种植玉米、大豆的播种机,主要部件就是一个漏斗和一个弹簧。

  它的下面是一个鸭嘴形的出种口。将种子倒入漏斗中。农民只要抓住漏斗上的把手将前端的鸭嘴插入土中然后快速拔出就可以了。

  当鸭嘴插入土中的时候,泥土的阻力会将漏斗下方的出口撑开,种子就会掉落下去。每次播种的数量可以通过调整出口的大小来控制。

  这样只要一个农民,一天就可以为几十亩地播种。而且用这种小工具播种的时候不需要弯腰,极大地节约了体力。

  像这样的工具还有很多,比如脚踩的水稻脱粒机,将滚轮装在一个大木盒子中,关键的部件就是一个齿轮传动系统,再加上利用杠杆原理的踏板,只要一名妇女就可以将滚轮踩得飞快地转动起来。

  然后,将捆绑好的稻穗放到滚轮上,稻子就会脱落到大木箱中。

  这些层出不穷的小工具都是从农科院中流出来,专利归农科院出来,除了少数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工厂只要向农科院缴纳一小笔专利费就可以生产。因为技术门槛很低,生产这些工具的工厂非常多。

  农科院得到了这些钱补充到经费中去,就可以做更多的良种培育实验。

  生产的多了,价格就降低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就买得起这些工具。

  还有很多工具可以用在工程建设上,比如说使用人力的滑轮组吊车,这些东西早就存在,不过现在冶炼技术上升了,工厂可以给他们配上更好的滑轮组。

  这种吊车远远地看去就是四个轮子支撑着两个三角形的架子,下面两道横梁,上面一道加粗的横梁。滑轮组装在上面的横梁上,可以左右的移动。

  现在徐州这里就有很多生产这些小机械的工厂。董书恒知道后世的很多大企业原本只是小的电子厂。现在欧洲的很多大工厂,比如克虏伯,以前也只是一个小作坊。

  这些小厂就像是一颗颗卵,总有几个弄够孵化出大企业。

  从徐州的码头登岸,董书恒没有去华夏第一重型机械厂这样的大工厂,而是先选择了一家小型的机械厂。

  这家工厂的名字很普通,就叫做昌隆机械厂。厂子里有五六十名工人。

  老板名叫郑惠恭,是一名来自海州的商人,长得非常的普通,看起来非常实诚,不像很会说话的样子,即使见到了董书恒都没想到多拍几下马屁。

  参观的过程中,他只是有问必答,没有过多的添加自己发挥的内容。

  很早以前,郑惠恭做行商的时候,就经常跑淮海公司在台北的工业区。

  从那里贩来一些铁制的工具,倒卖到北边的海州和徐州。

  后来淮海军开发徐州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