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七章 初到长安_宋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金人两次来攻,朝廷皆沿用祖宗家法,以文臣领兵,结果一败再败,如范至虚,李回等人,皆书生辈,并不知兵。今天局势更加复杂凶险,是不是权宜变通一下,遇战事,这指挥统辖之权,还是由武臣把持?

  这一条境遇倒好些,详议司十二名大臣,有五人赞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把握大政方针,司仪行政,教化人心,这是文臣所长。排兵布阵,攻城掠地,这是武臣之专。眼下局势如此,必须变通一些。

  可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只不过托辞都是那老一套。什么“祖宗家法”,什么“武臣掌枢要,知机密,于国不利”,要不然就是搬出赵匡胤来。让皇帝好生头疼。

  禁中,讲武殿前的校阅广场。赵桓耷拉着脑袋,背负着双手,缓缓前行。枢密使徐绍就跟在他身后,不紧不慢地走着,一边数着官家从中书省出来,已经叹了五次气。也难怪,详议司开办这么久,出的结果仅仅是几桩人事任命而已。大的政策上,一无所获。

  “唉……”皇帝第六次叹息尤为沉重。立在这广场上,张目四望,忽然对身后徐绍道“徐卿,朕继位于危难之中,两年多来,没一日不忧心。唯独一天,朕极为开怀,你可知是哪一天?”

  徐绍垂首答道:“臣冒昧猜度,莫不是徐彰率军入禁中受阅献俘那一日?”

  “不错!只有那一天,朕由衷地振奋!想女真人何等的猖狂,短短数月陷两河,破西京,几乎威胁京师。可结果呢?一路让徐彰统率的五路西军逼了回去,一路硬是让徐卫撵回燕云。那天朕明白一件事情,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下决心,总是有办法的!”赵桓显得有些激动,大手一挥,颇有几分豪气。

  但转眼之间,又焉下来,第七次叹息道:“可女真人在北地虎视眈眈,今朝去了,明日又来,我朝不能总是疲于应付。因此,朕开这‘详议司’求变通,但却……”

  徐绍见他有些灰心丧气,劝道:“陛下勿忧,此等关系国运之事,本就不能操之过急。”

  赵桓突然回身,大声道:“朕如何不急?高世由李植两逆贼,已经把朕的两河吞去了一半了!这是祖宗遗留的基业,如何能败在朕手里!他日下了九泉,朕有何面目见历代先王?”

  徐绍被他这一阵吼惊得呆了一呆,陕西接连急报,官家一直没有表态。原以为他不在意,没想到是心里有数。眼前这位皇帝,已经不像刚登基那般稚嫩了,至少,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一味听信大臣。赶紧一拜道:“陛下息怒。”

  赵桓大概也意识到自己失态,叹了第八次气,继续前行道:“朕也知道国家积弊极深,不是一年半载能够改变的,可时不我待啊。两河沦陷已是定局,从今往后,金人与朕,只隔一条大河,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