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三章 中德合作(下)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党从德国“引进”熟练工人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了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并开始在海上封锁德国之后,其间中国共获得来主要自于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对德军的反抗意识远比捷克要小得多。但反抗分子哪里都是有的。)、德国和奥地利四国的上百万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以上的中高级jishu人才数千名(这样的人才即使是德国也不会轻易放掉,除非实在无法为己所用,因此能有几千人已经让胡卫东感到很幸运了。)

  这么多完全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高素质人口(注1)来到中国,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后进工业国崛起过程中都未有过的重大机遇,他们不但可以担当中国工人的老师,更直接投身于一线的工业生产,令当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得以将在此期间引进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无数先进机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并形成了极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也由此迅速成长为堪比二等列强的强大工业国。而有了这个基础,等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后培养起来的知识青年大量进入工厂之后,便可以直接将这些借助外人之力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继承下来,而不必再从头慢慢发展,从而省下了至少一代人的时间,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为了得到这上百万熟练工人,赤色党付出了整整6亿美金,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人身上付出了600多美元,后来这些工人当中超过九成一直在中国工作到二战结束,加上长期合同巨额违约金的约束,平均工作年数超过了8年,费用算下来一人一年还不到80美元,这与之前的人才引进相比,实在是便宜了很多,而且若与苏联派来的那些所谓的“专家”相比,捷克人纵然只是普通熟练工,平均素质也未必就低多少。

  虽然这么多工人依然不足以完全填平差额,却已经能够让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深入下去。“中国毕竟是后进国家,吃点亏就吃点亏吧。”,胡卫东如是说道,但了解内情的人却都明白他其实是得了便宜卖乖

  双方的合作首先由jishu方面开始,身为穿越者和科技大牛的胡卫东脑中有的是创意和思路,但中国却缺乏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业基础,因此只能与德国合作研发,比如水滴形潜艇、实用型燃料电池等等。同时,双方还进行了广泛的jishu交换,比如中国拿出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火箭jishu换来了德国刚刚取得突破的多种导引头jishu,藉此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之后,中国在制导jishu上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反舰导弹、防空导弹等各种制导武器在其后几年中陆续研发成功,更不要说是采用惯性制导系统(结构与机理都最简单)的弹道导弹了

  注1:德国与捷克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之高可以在shijie上排进三甲,他们的普通熟练工来到此时的中国甚至都可以当成jishu工人来用,而jishu工人则可以当工程师来用,没办法,当时的差距就是这么巨大(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