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二章 朝议 (下)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臣仍然有建议之权。”

  这是一种妥协,不让现在的大臣们说话,那比杀了他们还要严重。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谏言啊!

  除了像夏元吉这样当了十几年户部尚书的,像宋礼,吴中这样原本在年轻时候研究过修建筑,修河渠的,大明哪有那么多的专业人才?

  就连吴中这个“建筑专家”,因为有功,晋升刑部尚书。而他这个工部的专业人才,到了刑部,连案卷都不会看,更别说断案了。

  在工部尚书之前,他还担任过北平布政使,大理寺右寺左少卿,右都御史,资善大夫,然后才是工部尚书。

  就在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出海的那一年,也是他担任刑部尚书的第二年,整个刑部没有判决一起死刑。

  一个超级大国的执法机构,竟然没有判决一起死刑,这恐怕是整个历史上都没有的。

  朱棣为之大怒,差点要把他削职为民,后来把他叫来大骂了一番,他才含泪将几个罪大恶极的犯人判了死刑。

  而他却在民间获得了“爱民如子”,“活菩萨”的美誉。

  以他建筑专家的身份来说,他最适合的就是工部的官员。以他心善的性格来说,刑部尚书根本不适合他。但是他这样的外行,偏偏坐在了刑部尚书的位置上。

  而像他这样的人,整个朝廷比比皆是。论起专业来,除了太医院的医生,工部的工匠,刑部的捕头,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专业人才。

  所有人担任不同的官职,唯一需要做的,不是加深自己的专业素养,而只是看前面人怎么做的,然后照葫芦画瓢。

  朱棣一开始也不觉得有什么错,但是跟朱瞻基就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进行了几次讨论,才发觉这里面的好处。

  但是关键问题还是,根本没有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拔制度的问题。

  那些內监的财会人员,甚至大商户家里的账房,随便哪一个出来,恐怕都比户部一大半官员要强。

  那些官员除了饮酒作乐,拉拢关系,揣测上意,许多简直都是废物,他们离开了小吏根本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但是偏偏是他们身居高位,坐享其成,还要指点江山。

  现在,朱棣妥协,同意大朝会上给他们这个机会。

  不让他们指点还不行,因为他们就剩这点作用了。

  这看似一件小事,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制度,到人们的意识,都需要改革。

  这可比朱瞻基研究内燃机,推进工业革命还要难的多。

  而这个时候,诸位大臣看到朱棣“退让”,心里也舒服了起来,脸上一个个轻松了许多。

  这幸亏是朱棣,哪怕就是朱瞻基登基当了皇帝,想要让大臣们轻易让步,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朱棣用几十年的时间杀了无数人换来的“尊重”。

  蹇义脸上也轻松了起来,面对这样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