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八章 入藏部队_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大大的政绩,老百姓们也给予了一定积极回应。

  虽然没人觉得藏地有什么重要的。

  但这也是大陈皇朝威严的一种体现不是?

  有了这《钦定藏地善后章程》,藏地固然还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这就跟漠南的蒙古一样,随着青贮技术的推广,随着中原大笔的资金投入漠南,比如包头的铁矿,阿拉善的石墨矿,基础露天煤矿,还有巴彦淖尔、赤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的铅锌银等矿……,那就已经大大改变了漠南蒙古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从而也引起了政治格局的变动。

  越来越多的蒙古人转入了定居或是半定居状态,尤其是河套地区。

  漠南蒙古贵族中不是没有明眼人看不到这般的‘危害性’,但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放着温水煮青蛙不去享受,就想直接吃刀子吗?

  藏地也会如此的。

  什么都要一点点的去改变。

  就跟现在的漠南蒙古一样,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定居,那学校医院等等自然就随之升起。蒙古籍商人也开始越来越普通的出现在定居点里。

  虽然现在漠南的学校里的学生多是蒙古贵族家庭的孩子,商人也几乎全部来自贵族,但那又如何?清末最先搞革命的那批人,大多也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

  川西与藏地交际之地。

  杨遇春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好消息。

  第一批入藏部队,即可准备出发。

  他部已经在高原地带驻扎好一阵子了,才来的时候,战士们的确有很多不适应。

  因为这里地势很高,空气稀薄,平原地带的人实在不能全部适应。

  但只要刻苦的去锻炼去磨练,除非很小的那一撮人,实在不适应高原气候,很多人还是能够克服之的。

  驻地周边的高山就是他们的训练场,翻山越岭,去享受那更加稀薄的空气。

  呼吸困难的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很不好受。

  杨遇春自己都三十好几了,他初来乍到的时候也不适应。但他坚持了下来!

  张月梅就没能坚持住,所以杨遇春的顶头上司换做了孟灿,副指挥倒依旧是杨垒,虽然谁都知道他更多是骑兵指挥。

  参谋长徐家亮!

  第一批入藏部队只有五千人,三千步兵,两千骑兵。

  部队的行进较为迅速,因为他们早就在为这一日做着准备呢。

  三千名步兵说是步兵,却人人都配有战马。后勤部队中还有牦牛队!

  上头准备了大量的肉干和荤油炒过的油茶,还有大批的高压锅。

  后者已经被法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发明出了。

  所以就也不需要赵亮去创新了。

  毕竟这东西的原理很简单,水的沸点受气压影响,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在高原上,气压不到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就低于100℃,东西就也煮不熟。高压锅就是把水相当紧密地封闭起来,水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只能保留在高压锅内,就使高压锅内部的气压高于1个大气压,也使水要在高于100℃时才沸腾,这样高压锅内部就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饭就容易很快做熟了,并且相当酥烂。当然,高压锅内的压力不会没有限制,要配着安全阀,要不就会爆炸。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