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七十一章 后路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题。

  这套体系,如今已“移植”到长安,为的是确保长安的饮用水安全,宇文温还为此做出了牺牲,在城北开了污水总排放口。

  长安城的地势,总体来说是东南高、西北低,所以全城的污水汇聚起来后,最自然的去向就是往北流,然后流入渭水。

  而长安城的北侧是皇宫。

  有谁愿意住在污水排放口附近?

  污水沟又臭,蚊虫又多,臭味扑鼻且不说,蚊虫叮咬多了,搞不好会得什么奇奇怪怪的病。

  如果有得选,谁也不愿意住在污水排放口附近,更别说皇帝。

  然而皇宫必须在正北,也就是要有“坐北朝南”的气势,绝对不能搬迁,所以当初建设新长安城时,全城的污水排放是个大问题,对此,设计者们给出了解决方案。

  那就是把污水往渗井里排,靠渗井来处理污水。

  渗井,是在地层中开凿立式孔洞,将地面水和上层地下水引向更深的地下层,符合自然渗水规律,是一种立式地下排水设施。

  新长安的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城中近百个坊,每个坊宛若一座小城,坊内住着大量居民,开凿大量水井取水,十分方便,而坊内产生的污水,就往各自坊内的渗井排放。

  虽然渗井确实有过滤污水的作用,但这种物理过滤只能将肉眼可见物过滤,却滤不掉可溶性污染物,以及细菌。

  长安故城(汉长安城),原先就是主要靠着在城里打井取水、在城里以渗井排水,结果数百年下来,地下水水质恶化,不得不另外选址建城。

  那么,同样是打井取水、以渗井排水的新长安,因为人口剧增,大量工场、食品加工场的出现,排放的污水水量及污染程度都会大幅增加。

  不需要等数百年,可能数十年后地下水水质就会劣质化。

  即便水还能喝,却会影响居民健康,因为喝熟水的生活习惯,可能还需要两三代人的积累才会形成。

  虽然宇文温活不到那个时候,但他要给子孙后代留一条后路,所以只能投入资金搞污水治理,将黄州西阳的那一套给排水体系“移植”到长安。

  确保长安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时代搞水污染治理看起来很可笑,但却是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数十万人聚居的城池,一旦因为饮用水受污染而爆发瘟疫,那可不得了,无论贵贱都躲不掉。

  于是长安城有了污水总排口,城内所有污水会经由水泥排水渠汇聚起来,从位于城西北角的污水总排口排出城,进入城外的“净湖”(实际上类似大型化粪池),最后排入渭水。

  “净湖”和排放口的位置距离皇宫都不算远,所以宇文温一家可以说是住在一个大型露天化粪池附近。

  虽然有碍观瞻,但为了子孙后代,宇文温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水往低处流,顺其自然最好,虽然有抽水机可以改变污水流向,但由此产生的运行成本,会伴随长安到永远,所以,能省则省。

  不过还好,净湖周围种植了大量草木,如今已成郁郁葱葱的树林,湖水虽然腥臭,但有了树林的“过滤”,即便刮起西北风,皇宫里也闻不到什么明显异味。

  树林里有鸟群栖息,湖畔的蚊虫,没机会飞到皇宫。

  宇文温作为皇帝,为了长安城的污水治理做出让步,要是谁还不识好歹乱排污水...

  “真要有谁敢乱排污水,朕要杀鸡吓猴,王使君有空,可得多提醒一下友人。”

  “是!微臣一定谨记在心!”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