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八十九章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一会儿话,让女儿拿竹子去喂大熊猫“墨白”。

  自己坐在凉亭,让宦官拿来功劳簿,翻看起来。

  功劳簿,记载着军中将士的功劳,是朝廷奖赏有功将士的依据,此次大军平定高句丽、收复汉四郡故地,将士们征战一年有余,立下无数功劳,朝廷自然是要嘉奖的。

  按照制度,功劳簿上叙录的军功要层层审核,经兵部、吏部复核,最后上呈天子御览(实际上只是浏览),若无疑问,那就得尽快奖励。

  将士们为国效命,用生命和鲜血开疆扩土,立下的功劳,必须及时“兑现”,而伤亡将士的抚恤也必须及时发放,这样才能鼓舞军心,才能让更多的人投身军伍。

  所以,功劳簿的核对、复核、审核进度很快,没有拖延,当吏部将整理好的功劳簿上呈后,宇文温让中书省枢密院核对一遍,自己再“抽查”。

  为的是对将士们负责,立了功的人,就一定要奖,没立功的人则不能占便宜,这就是赏罚分明。

  周国的勋位,如今也是十二阶(转),最高一阶是上柱国,但很可惜,此次大战,并没有士兵立下奇功,如同木兰那样“策勋十二转”,直接从普通士兵变成上柱国。

  不过,“赏赐百千强”是必须的。

  最好的赏赐,除了爵位、官职、勋位,就以实物中的土地最受欢迎,然而,当大规模对外战争越来越频繁时,土地是必然不够分的,那该怎么办?

  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填补土地不足造成的“赏赐空白”,譬如减免税赋,或者多发放钱财。

  但是,现在有了科举,若仔细算一笔账,从军上战场、用命换军功,好像不如读书考科举争取考试当官来得划算。

  毕竟科举考试三年一次,考不中还有机会“再来一次”,可上了战场,命就只有一条,一不留神人就死了,哪里还有机会“再来一次”。

  读书备考科举,不会让人断手断脚,眼瞎耳聋,但打仗会。

  读书,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当兵却“忠孝两难全”;赶考,考中考不中,人都能好好的回来,上战场却不一定,家人每日都要提心吊胆。

  所以,若是天下承平日久、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人们适应了科举入仕,那么投笔从戎的“性价比”会越来越低。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但如今工商业的发展迅速,读不了书,可以去务工、做小买卖,一样能过得不错,而不需要从军卖命。

  于是,长此以往,“尚武”之风必然逐渐转衰,当兵不再是良家子的优先选择,甚至还会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情况出现。

  这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但即便在后世,如何提升军人社会地位依旧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他只能根据现状,进行一些调整。

  借着此次大战过后对将士们的奖赏,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