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一六章 军改构想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参谋掌管扎营、行军、战前准备等内容。

  一方面让领兵大将可以把精力都放在临阵指挥上,另一方面……则还是那句话:有制之军,无能之将,亦不可轻败。

  有一些指挥官不需要下属的任何建议,他们独自运筹帷幄,做出决定,其幕僚只是负责将其计划付诸实施。然而这样的伟大统帅举世罕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支军队的指挥官做决策时不能不听取建议。这种建议通常是参谋团队共同思考的结果,他们的学识和经验使他们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尤其是勋贵掌兵的情况下,中人之姿居多,这种情况下,参谋部的作用就越发重要。

  正如普鲁士所认为的那样:一般来说,不可能简单地将无能的将军撤职,而且大部分将军都是无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能干的助手。参谋长就是那些帮助不称职的将军履行职责的人,他们提供了军队所需要的领导和指挥才能。

  参谋部的建立,很适合大顺的朝堂特色。

  一方面,文官没有掌兵,皇帝也死死抓着不放,依靠勋贵和良家子控制着军权。

  勋贵们是皇帝可以信任的力量,只是勋贵们要保证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使得一代不如一代,偶尔会有两个能打的,就成为了支柱力量。

  既要保证能打赢,又要保证领军的人在军中可以镇得住场面,那么勋贵就是最合适的。

  参谋部辅助勋贵作战,又不可能拥有对军队的控制权,因为他们争不过勋贵,只能通过建议权或者适当的情况下,会战中代替勋贵主将指挥。

  总参谋部要把兵政府职方司的权责拿到手,绘制各地的地图,对周边的朝鲜、缅甸、越南等地进行测绘,随时制定一系列的作战计划。

  届时,再由皇帝出面把这些计划下发,做战略指导,又可以保证皇帝在军中的威望。

  如此一来,勋贵们既不用担心手握兵权导致皇帝猜忌,又可以保证世世代代可以领军,这对于勋贵这个阶层而言,是一个天长地久的好处。

  否则的话,很可能就会如前朝一样,勋贵最终都养成了废物。

  领兵无能,文官若是领兵,勋贵就只剩下侵占土地、生生孩子、代皇帝主持恩荣宴之类的屁事了。

  最后只能落得成为朝堂上的边缘人。

  这是大顺的第三代、第四代勋贵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第三件事,便是军校制度。

  大顺早在荆襄之后,就废除了武举,改用了三舍法的营学制度,虽然这还算不上军校,但至少超脱了蛋疼的武举范畴。

  武举选出来的,都是可以以一敌十的勇将,然而时代变了,悍勇无双并没有什么卵用。

  营学和武德宫的三舍法,可以无缝切换成军校,只要改变一下教材和考试比重。

  把骑马、放枪之类的比重下降;把武经七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