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八一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二)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们屁股上的封建地主纹章也确实擦不干净。

  这老士绅在松江府,不算是太大的地主,也就900多亩土地。

  而且还不是上海县的烂地、海边盐水地,而是松江的地。每亩地平均可以收八斗租子。

  每年的稻米租子,就有700多石。

  他还是挺有道德的,并没有诸如大斗进、小斗出之类的事,只是按照正常的规矩收租子。

  前些年,至少在他的印象里,刘钰开始折腾海外贸易之前,他的日子过得很不错。

  因为大量的美洲白银涌入,大顺的粮价从明末开始,出现了一波持续上涨的趋势。

  尤其是当年刘钰去日本送稻米换贸易许可证的时候,松江府也遭了那场波及东海沿岸的大灾,以至于大米最贵的时候,达到了4两6钱银子一石。

  这700多石稻米的租子,就是3000两银子。

  可是,随着大顺航海术的进步,天文学的进步,造船术的进步,以及大量的白银收紧进行投资,还有东北虾夷地区的开发、辽东铁矿京畿煤矿的投资、靠海产煤地兴办玻璃厂等资本转移等等等等缘故,这几年松江府的米价可是降低了许多。

  歌谣里说的“东洋麦”,实际上是辽东或者虾夷的粮食。

  南洋米,也不完全是南洋的米,有一部分其实是台湾的米。

  松江又逐渐挤占了广州这个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同时长江口地区还是试行漕米海运的出发地。

  这都使得松江府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粮价持续下降。加上朝廷对稻米进口免税的政策,这几年最便宜的时候,大米出现过一波七钱银子一石的低价。

  同样的700石租子,最贵的时候,能卖3000两银子。

  这几年最便宜的时候,只能卖500两。

  3000变500,任谁都会抱怨。

  这老士绅,又是个非常传统的正统乡贤。

  收入除了租子,就是放点高利贷。

  很正统,很老派。

  所以,松江府工商业大发展,各种股份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老士绅认为这都是邪路,并不参与。

  收租和放高利贷,才是正统。搞工商业、入股投资,那是异端。

  于是,时代在发展,老人却跟不上,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粮价波动给他带来的冲击。

  而且就算是给小农放高利贷,那也受到粮价的影响。粮价降低,佃农更加还不起贷款。

  还不起贷款,本来稍微有点地,也都卖了。除了一身力气之外,啥也没有了。到头来就是个债务奴隶,干活的收益也都归来主家。

  可粮价低,干活的收益就算全归了主家,那也没几个钱。

  这边搞粮食贸易的,都是大买卖人,很多都是领着给朝廷运漕米任务的。这些商人反正也确实可恶,逐利贪心,每年粮食收获季节,都会极力压低粮价。

  松江府的工商业确实在发展,但这些乡绅阶层们,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利益受损。

  如果没有东洋麦、南洋米,他们当然是支持松江工商业发展的。

  大量的人进入城里做事,需要的粮食也就增加。工商业发展,白银多,需要的粮食又增加,粮食当然是涨价的。

  问题是,大顺航海术的发展有些快,二十年时间已经打破了“千里不贩籴”的规矩。工商业是发展了,可是运输业也发展了,粮食价格不但没涨,反而落了一些,维持在一个八钱到一两的空间内。

  着实难受。体面的生活也日益受到影响。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