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九十四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济上公平。

  穷秀才也能读得起要考的几本书,至少还能给底层人一个希望,也有助于底层人学习,博个希望。

  若学习不能做官,则无人肯学。

  长此以往,只怕朝中大臣皆出于官宦之家。

  而名为科举、实则九品中正。

  此大弊也!

  当时的右平章事是有见识、有能力的,当时就认为,国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到“一道德”。

  哪怕王安石变法,那也是拿出来了《三经新义》,最起码有个标准教材,对一句话的理解,得有个官方的正确理解。

  现在国朝说是用永嘉永康学派,但是一来学派争端还在,只是凭借史书记载的只言片语去解读,没有形成体系,也就没有对经书的“微言大义”的标准理解。

  二来太宗皇帝虽然天纵奇才,但其对永嘉永康学派的理解,更趋近于“墨”而非“儒”,义利之辨就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破而不立,未成体系,国朝至今也不曾有个朱熹、王阳明这样能够破而后立自成体系的人物。

  以至于考“经”的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往往又以主考官的个人思想为准绳。

  种种之下,人才固然有,也固然百花齐放,但实在是不公平。

  八股的弊端,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

  若嫌弃八股禁锢,只要多取一些书作为选题即可,不要出现“截题”这样的情况就行。

  也不是说非得用八股文取士,完全可以户政府出钱,大兴学堂。以国朝北派儒学的想法,搞分斋教育,国家出钱让贫民子弟也能入学,也能有见识。

  然而……没钱,搞不起大兴学校的教育方式。

  既是户政府拿不出钱,那还不如复用八股文。

  最起码格式固定,主要看文笔、字迹、是否通畅,是否聪明。只要不把选题范围缩的那么小就好。

  朝廷真要是想用北儒一派,分斋教育,一半考经书、一半考实学,那就拿钱。这办法的确好。

  没钱,还请做到给底层一个希望。

  若说八股禁锢,那么诗词歌赋也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啊。写个宋词,难道不要按照词牌名的格式去写吗?写首诗,难道不该遵循平仄吗?

  格式是禁锢的,但为什么不改内容而定格式呢?

  当时的右平章事也说了:臣不是不知道八股的弊病,也知道分斋教育的好处,但是再好的东西远在天边没钱去办,不如选择近在咫尺的折中之策。

  上疏之后,朝堂震动,半年的讨论之后,终于推行了改革:三年后秋闱,复用八股,延续策论,增加八股选题的内容,召集大儒研讨“浙东学派”,欲如王安石之《三经新义》,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做到一道德、一对错,再进行更为彻底的科举改革。

  那一年正好是康不怠考中秀才的那一年,他们那一批人,便被称作“最后的策论秀才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