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八二章 止步(上)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皇帝远的地方,真要是放开了,得什么样?

  面对着刘钰的第六封奏疏,皇帝没有像前几次一样,都是赞许的批复。

  而是在读完了刘钰的全部逻辑之后,在下面,用朱笔批复了第一个问题。

  “爱卿言,交由商贾竞争,促进川地工商。”

  “朕有一问,若交由商贾竞争,谁的成本低,谁便赚得多、卖的好。”

  “成本低,则京城千人坑案必要频发,此一虑也。”

  “其二,甲每日三餐,给予工钱足够;乙勾结不法,抓捕乡民,诱骗进井,压低成本。”

  “时日一久,恐乙富而甲贫。”

  “天下皆如此,岂非鼓励行恶?”

  “资本逐利,必要使尽手段作恶。善则亡、恶则兴,此非正道。”

  “爱卿言纺织、玻璃等事,朕皆以为善。”

  “然而,矿之一物,乃是天下最黑暗之处。杀人、圈禁,本就在幽闭之地,非比纺织玻璃等皆在人口密集处。”

  “如前些年西山故事,若其在纺织工场,如此虐待,则可逃矣。而至矿中,无处可逃。”

  “辽东挖金、西山挖煤、甘肃水银……此等事频发。”

  “资本若兴,必恶胜于善,不可不察。”

  朱笔批复之后,皇帝转了两圈,又坐下来戴上眼镜,把刘钰的第六封奏疏重新读了一遍。

  这第六封奏疏,既算是前五封奏疏的总结,也算是一个大顺战略转型重新布局的规划。

  其中的切入点,就是盐政改革。

  苏北由盐区改农区,这个不提。

  后续的川盐入两湖,则是整个战略布局调整的西线重点。

  而这个布局之内,则是很标准的刘钰的逻辑,皇帝感受不到的被刘钰隐藏了的逻辑——假装在帮朝廷,实则为资本壮大创造条件。

  以史为鉴,要清楚,是先有的煤炭业发展,然后才有了蒸汽机,最后才有了蒸汽机的改良。

  蒸汽机的出现,就是为了煤矿抽水的。

  英国以纺织业立国,大顺为什么一定要第一步先搞纺织业工业化呢?珍妮机也好、骡机也罢,在大顺就是死路,这条路不能照抄。

  那么,轻工业的发展,促进重工业的进步,而这个轻工业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大顺一样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普及蒸汽机的使用。

  这两个条件分别是:

  一:此行业,需要动力,且已有现成的机械,只需要把动力源从牛马换成铁牛马即可。

  二:此行业,需要能源,且非常需要能源,缺乏能源根本无法发展,且此能源需要以燃烧热量为主要被需求方式。

  条件一,促进蒸汽机发展。

  条件二,促进采煤业发展。

  而这两个条件往下推,又能促进冶铁、铁路、水泥等重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蒸汽机最开始,很多不是用在煤矿,就是用在玻璃制造业上磨玻璃、碎料的。而玻璃制造业,恰恰符合这两个条件。

  当然,对大顺来说,这个行业最好没有“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情况。

  那么,显然,最符合的,就是四川的井盐。

  前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不提,而因为两淮盐区的强势,又使得井盐产业现在并无“百万漕工”。

  两淮的百万漕工,则被刘钰的幕后推手,给化解掉了。

  即海军发展,夺取南洋,废弃运河,放弃保运冲砂而可以整修淮河,如果今年真的能简单地修好淮河,那么就直接解决了苏北的农业条件。

  使得苏北盐民,可以转型为农民。

  或者,下南洋,去种植园砍甘蔗。

  所以刘钰的第六封奏疏,让皇帝犹豫不决的地方,就是这个思路引申出的:放开四川的开矿管制。以两湖盐的利润,养开盐井的;以盐井的煤炭需求,养开矿的;以开矿的需求,养冶铁的。形成一个循环,快速将科学院的那些“不与民争利”的技术普及。

  当然,刘钰的说辞则是四川作为藏、西南、苗等地的轴心,一定要有强大的工商基础,如此大顺才能彻底完成从大明就开始的西南改土归流大业,使得大顺拥有更大的基本盘,可以经得起折腾——再不济,将来若有王自成、孙献忠,李家可以跑路回老家秦川,效汉高赢秦囊川陕而取天下旧事嘛。拳拳赤子之心、忠君爱李,溢于言表,字字可鉴。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