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六节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定陶城内的三方会谈是剑拔弩张,行辕内的议事也是唇枪舌剑,大臣们各不相让,就定都长安的事展开了激烈争论。

  长公主定都长安之策在晋阳遇到了巨大阻力,她不得不向大将军求援。

  大将军保持沉默,他自始至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六月中,大将军派人把邯郸的郑玄大师和襄楷大师请到了行辕。

  两位大师对朝廷有意定都长安一事早有耳闻,他们和邯郸大学堂的很多大儒名士也私下议论过。

  这时听到大将军主动征询意见,随即把

  “五德始终说”搬了出来。当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阳,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后无奈之下拿出了

  “五德始终说”说服了满朝文武。邹衍的

  “五德始终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

  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本朝高祖皇帝时,用大臣张苍之议定为水德,孝文皇帝时用大臣贾谊、公孙臣之议,草定为土德。

  孝武皇帝依据鸿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提出的三统说,确立汉为土德,并写入汉律。

  本朝大儒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周易说卦》中

  “帝出乎震”一语,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经》一书中,他们从神农、黄帝开始推算出汉为火德。

  王莽篡汉时,就是依据《世经》的说法,认为汉为尧后,为火德。王莽为舜后,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汉的火德,意在重演尧舜禅让的故事。

  光武皇帝中兴后,于情于理都不好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为什么?因为此刻的土德,已经代表了王莽篡汉的动荡年代,遭人仇恨和唾弃,无论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汉室后裔,中兴的也是大汉王朝,理所当然应该继承火德。

  如果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样,成了篡汉者,岂不是笑话?

  要确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据,而依据就是大儒刘歆所作的《三统历》中的《世经》篇。

  依据《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确定的大汉为土德的说法是错误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为错误地确立了大汉为土德,结果差点亡国,那时都城是长安,而王莽篡汉时都城也是长安,所以长安成了一个不祥之地,都城必须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阳。大汉承继的是火德,洛阳有水,水能克火,为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将洛阳的

  “洛”字改成了以……”郑玄最后郑重地说道,

  “朝廷突然决定定都长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都牵涉到大汉兴亡,但国都太重要了,它关系到社稷的命运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