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三章 红女孩(求月票订阅)_回档少年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见来到北大已近一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她走过了很多只存在于课本和电视上的地方,一塔湖图,荷塘月色,五一纪念亭,天安门广场,颐和园,长城……这片土地给了她一种苍凉的、迷醉的、历史感与当下感兼具的感觉。

  对于刚刚来这里的新生而言,北大有一种神圣感,而北大的中文系,应该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起源地和圣殿。初见从来不会缺席任何一堂课,她喜欢东方文学简史老师的指点江山纵横捭阖,也喜欢当代文学老师的口若悬河让自由的思想在学生们的心里肆意徜徉。

  当然,除了正常的课程,初见现在最大的兴趣就是待在图书馆里看书和写作,偶尔有时间,她也会和室友一起打羽毛球。这时候,她就想起高中的那些美好时光。

  考进北大中文系的学生,都会有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

  初见也不例外。

  唯一不同的,可能在于付诸实践层面。初见是个想到就会去做的女孩。

  刚刚开学不久,恰好那时候有一个国庆诗歌节,初见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也熬了好几个夜晚,她写下一首宏大的组诗,《墟,或祖国的天空》,开篇第一章节她是这样写的:

  焚后的部落

  带着最坚硬的工具,逃亡

  夜里铁器凄绝哀泣

  金属光芒无可触伸

  焦灼的黑土

  埋着残铜青铁,废帛无数

  火带来了灾难,理想犹存

  祖先靠次繁衍而来

  祖先靠次照耀子孙

  流传千秋的光在中国的天空里

  闪烁不定

  手握残铁的人们

  流浪到哪个故乡

  ……

  一个诗人评委看了这首诗之后,如是评价说:“此诗不论文字技巧如何,才气、情怀和诚意已经足已让人震动,但此诗出自一个正处于天真灿漫的北大大一女学生之手,笔触和思想不免过于沉重了些。”

  初见还是拿下了诗歌节一等奖。

  奖金有800块。

  这件事情她还没有告诉张云起。

  有些惊喜,应该偷偷积攒起来,最后一起和想要分享的人一起分享。

  在往后的日子里,除了上课,初见把她的精力全部都放在了文学创作上,她看过很多的书,又在北大中文系,天天在文化思想的圣殿里熏陶,自然而然的认为把青春碎片记录下来应该是她这个年纪最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她念高中时就在构思一部小说了。

  小说名字:《红女孩》。

  故事背景就是她生活了十几年的江川棚户区红山弄。

  思索再三,她决定摒弃大人的思维和叙事方式,她想代入小女孩的视角,写她在红山弄的童年和青春期的生活。

  这时候多年读书看报关注时事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她自然而然地想通过小女孩经历过的事情,看见过的事情,折射出红山弄这片贫穷落后的棚户区在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下的样貌变化,当然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