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3、荆棘多兮可奈何_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通士绅难以承受。就全国来说,学校数量,尤其是教学质量可以保证的专门学校,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按照清末民初的学制,小学被分为初等、高等两级。学生在初等习四年,就面临求第一个岔路口:可以考高等小学,也可以进乙种实业学校、补习科、实业补习学校,后三种培养类似后世的技工。

  高等三年,毕业时又是一个岔路口:可以考中学,也可以进甲种实业学校、补习课、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培养类似后世的技师。

  中学也是三年,毕业还是个岔路口:可以考大学,也可以进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专门学校培养类似后世的工程师。

  杨度道:“既然如此,你就应该上奏朝廷,请求降旨,命各省开办大学和专门学校。这不是正是学部左侍郎职责所在吗?”

  孙元起苦笑着摇了摇头:“从戊戌变法以来,诏命各省兴办大学堂和专门学校的谕旨几乎是年年都有,算起来没有十道也有八道。地方上还不是依然如故?

  “我在学部翻看了这几年各省提学使上奏的折子,提议建校的也不知凡几。奏折到了军机处,都会批一句‘转学部酌办’;到了学部,再改成‘准,办学经费请各省拨付’;各省财政左支右绌,哪里有会有闲钱?有了闲钱,谁又能想到办学堂呢?奏折走了个来回,该画圈的画圈,该盖章的盖章,就是听不到丁点动静。”

  大清批阅文件做派和后世差不多,大概古今官场就没啥两样吧。

  杨度皱着眉头说道:“那你也不能捋着袖子就上呀!你可是堂堂的学部左侍郎。”

  孙元起对于面子、派头倒不是很讲究,闻言解释道:“新建的清华学堂,初期主要是为北平铁厂培养技术人才,自然由北平铁厂的人出面张罗。不需要我再作冯妇。”

  铁厂附属学堂,开先河的自然是汉阳铁厂。

  早在1896年,时任汉阳铁厂总办郑观应就建议盛宣怀在厂内设立学堂,招考略懂算法的学生40名,上午读书,下午进厂实习操作。但因故未能实现。

  李维格接任汉语铁厂总办后又提出办学的建议,并得到盛宣怀同意,在厂内办起了学堂,分设化算学堂、炼铁学堂、炼钢学堂和机械学堂四部分。首次招收1214岁的学生30名,培养技术人才。

  孙元起此时所为,不过是拾人牙慧。杨度在张之洞幕下待过,知道这段掌故,所以不再反对,只是对校名不是很满意:“学校名字叫什么?清华?‘清’是国号,‘华’是国名,朝廷怎么可以随你乱用?而且,清华园是皇家园林的名字。言官奏本里难免会问你,身居学部侍郎之位,僭用皇家苑囿之名,究竟是何等居心?别给言官留下攻讦的口实!”

  “……”孙元起有些抑郁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