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九章 出兵问题_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韩国君臣思量再三,最终决议征调八十万大军应对此次危机。秦、赵两国实力最强,自然需要引起韩国最大的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小觑齐、楚两国。因为韩、齐、楚三国交界的东郡、砀郡、汝南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因为大意,让齐、楚大军轻yì突破,那么它们身后的颍川则危矣!颍川乃韩国多年经营之所在,若遭战乱,韩国损失必大,军心也会动荡!

  这场的战争一旦爆发,范围将有上千里。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四国图谋甚大,自然会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若是韩国不未雨绸缪,提前布置,等各国突然暴起发难,韩国将顾此失彼。因此,划分战区,将指挥权下放到将领手中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具体的兵力分布如下,卫尉李牧领军三十万,驻守砀郡,负责东郡、砀郡、汝南三郡的安危,考虑到三郡平原居多,适合骑兵迂回穿插,韩国最精锐的骑兵――羽林军调归李牧指挥。

  郎中令蒙骜领兵十五万,负责上党、河内两郡的守备工作,成军未久的河水舟师负责策应。如果形shì危急,韩王允许蒙骜丢掉河内郡,力保洛阳的安全。之所以兵力如此少,一方面是韩王决定对赵国采取守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上党、河内的地形决定的。上党有太行山作为屏障,河内两面环山,一面环水,皆是易守难攻。韩国的兵力有限,赵军的士气高涨,自然要挫其锋芒,再作打算!

  太尉暴鸢负责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将兵十五万。严防秦国从这个方向突破。汉中方面则是由偏将军乐乘领十万大军防守。在秦国这个方向,韩国动用的兵力总共二十五万!

  之所以专门派偏将军乐乘只负责汉中,不把汉中的兵马往外调是因为汉中的核心所在为南郑,南郑距离洛阳有上千里之遥,秦国若是猛攻汉中,韩国得到消息再调兵遣将必然耗时持久。久则生变!汉中可谓是最大的一个变数!

  让暴鸢、乐乘各领大军的好处很明显。若是秦国猛攻风陵渡、函谷关或者武关,乐乘将北上关中,令秦国不敢专心东进。若是汉中遇袭,暴鸢也会在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发动攻势,牵制秦军主力。

  最后剩余的十万大军则是由魏辙率领,驻守颍川,随时供韩王差遣,支援各条战线!

  从兵力分布上来看,韩国以十五万大军拒三十万赵军。以二十五万大军对付秦国二十五万大军,以三十万大军和齐、楚四十五万大军抗衡,可以隐隐推断出韩国的策略。那就是对赵国采取守势,对秦国针锋相对,对齐、楚则是诱敌深入。

  当然,策略会按照实际的战况调整,尤其是中原这一块主战场,韩国调动兵力可谓极其方便!双方在各个战场上兵力上的对比不能完全说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