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四章 袁崇焕争议_明末试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铁塔、李堂三人走了过去,远处观望的百姓见有官兵过来,虽然有些紧张,但没有逃散,周大虎三人看去,这些百姓衣衫有些缝补,但是还比较干净,虽然面有菜色,但身体还可以,不是太瘦弱,周大虎自我介绍一番后,听说周大虎等人是打建虏的兵丁刚从山西过来,皇上召见,不由得亲近起来,也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的生活在已巳之变之前,还是可以的,吃饱在一年中占大多数时间,只在来年青黄不接时,才半饱半饥,偶尔还可以吃一些肉。”说到这里,一位老者长叹一口气,接着说道:“可恶的建虏、鞑子把京师的附近祸害的不行,还有那个袁崇焕,引狼入境,还想逼迫皇上和建虏结城下之盟,该死。”

  周大虎听着如此评论,心中一震,果然后世之人和当时的明人感受不一样,眼界不一样,思想观不一样,对袁崇焕的评价也不一样,在自己的眼中袁崇焕是一个抗击建虏的英雄人物,死的悲壮,而朝廷的处理手法也是非常的粗糙和不妥。

  袁崇焕时任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对对后金建虏绕道蒙古兵薄京师负有第一责任,使大明一百多年的不断建设的北方防线,一夜之间被建虏踏破崩溃。

  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即蒙古土默特部落汗俺答率数万骑自古北口攻入,杀至北京和皇陵外围后,时隔八十年后,又一次敌方大军攻到京师城下,肆虐四方,破坏比“庚戌之变”还要严重数倍,政治影响巨大,震动朝野,震惊四方,此巨大的恶劣影响使朝廷震荡不已,朝廷名誉扫地。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事后,兵部尚书丁汝夔和总督三边军务都御史都被嘉靖给砍头了,罪名是“失误军机御寇无策”,也是冤枉无比,按此道理,作为第一的负责人,袁崇焕和兵部尚书王洽应该革职查办,甚至可以遣戍守边,但一个在狱中病死,一个被凌迟处死,尤其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实在太过分,整个寒了人心,对一个没有背叛朝廷的重臣,残酷如此,谁敢效命?

  虽然袁崇焕胆大妄为,不经朝廷私斩一镇总兵大帅,但在建虏势起的时候,杀一个能对付建虏的能臣干吏,实为不智。

  万里边墙怎能一个“守”字能守住的,兵力再多也是无用,只有积极进取主动为之才能避免不断地被动,然,这时朝廷朝堂党争不断,基层腐败贪墨横行,卫所糜烂,募兵又朝廷财政困难,根本不可为。

  袁崇焕之案,争议很大,但有一条,不该凌迟对待,国乱思良将,袁崇焕之案也与历史进程相关,如果大明能保住江山,最后击败建虏,那袁崇焕就是那名大明百姓说的该杀,而后来的历史进程建虏屡次入关,最后还窃取中原,坐了江山,人们就会更加思念袁崇焕这位抗击建虏的英雄,因为在他手中,遏制住了建虏的咄咄逼人的进攻,还取得了数场大捷。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