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七十七章_我乃郑氏四代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各管各的地盘。

  这也就是说,福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虽然名为郡,但实际仍是一方诸侯,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直至汉代后,尤其是唐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后,中原王朝对福建的管理越来越加强,福建半独立地位渐渐消失,与其他省份一样也变成了中央管理,但交通不便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除了走海路,福建陆路基本上不通,即便打通了几条闽道,也是如蜀道一样,运输很是不方便,还不如走海路。

  甚至相比于蜀道,闽道之难更甚,李白是没有走过闽道不然肯定会留下“闽道难,更甚于蜀道”的评价。

  李白一生潇洒恣意,好任侠,喜纵横,仗剑远游,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去过100多座城市。

  另外两位大文豪杜甫和苏轼同样好游历远方,这三位大文豪的足迹加起来遍布了当时中原王朝统治的所有区域,江西、浙江、两广都到过,但就是没去过福建,可见交通之闭塞。

  除了交通闭塞外,让福建成为兵家不争之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战略上极不划算。

  福建以七山二水一田著称,平原地形很少,都集中在沿海一线。

  具体来说就是闽江入海口的福州-马尾地区、晋江入海口的泉州-晋江地区和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漳州地区。

  虽说福建还有“一田”存在,但这些区域的缺点是都没有纵深,没有上游腹地,不可能形成珠三角,长三角那种大集散地。

  离开了沿海,福建内陆就全部都是山区,路也是难走的转山路,经济带小,商业农业都不发达,最重要的是农耕潜力小,重农抑商的朝代自然是看不上眼的。

  当然像南宋、元朝重视商业的朝代,福建曾有一段时间很风光,被统治者所看重。

  但到了明朝清朝,恢复重农抑商政策后,福建就再一次被统治者所忽略了。

  总结起来,福建多山少田,不盛产粮食,也缺乏自然资源,中原王朝对其重视程度不高。

  通常来说,中原统治者占领几块经济价值较高的区块后,就不会再往深山腹地继续延伸势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侵华日军也主动避开了这些地区,这也是这些地区会形成客家人聚集区的主要原因。

  福建的这些特点在中原王朝看来可能是劣势,但如果反过来看,站在明郑的立场上却全部都是优势。

  陆路不通,那简直太完美了,在东宁有海峡阻挡,在福建有重重大山阻碍,这都是明郑用来抵御清军的天然屏障。

  这次对杰书大军的抵御就是很好的体现,在重重山区中行军苦累,清军的补给跟不上,士气持续低落,体力不断消耗。

  同时崎岖的丘陵山地中只能分兵而行,大军极难聚合通行,这些在明郑的立场上看都是优势。

  海上的优势就更明显了,依靠强大的水师战舰,明军进可攻击伪清其余沿海省份,退可阻止清军从海路入侵福建,西山东海,与中原腹地隔离,堪称是完美的根据地。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